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

野外求生-易發症狀篇

伴隨登山活動而來的小問題,看來似乎不是那麼「致命」,但是發生的機率卻很高!而這些,是可以經由適當的預防與處置來避免的。
登山安全須追本溯源
許多來自環境的意外傷害,如果發生在孤立於現代醫療體系之外的荒野時,該如何處置才算「適當」?這是一個難以回答、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。它的答案,受到眾多因子的影響,諸如:帶上山的醫療資源、對外求援的通訊管道、撤出或外來搜救隊伍進入所需的時間,乃至於天氣或地形、路況等;這諸多因素對我們能夠處理的程度,以及傷者的預後,有著重大的影響!

動暈症( motion sickness
動暈症,是由於交通工具的搖晃與旋轉運動,干擾人體平衡系統的協調而引起的,如:暈車、暈船與暈機等皆是!它與交通工具的種類、旅程的顛簸與個人的易感性有關。
非藥物性預防:
打開車窗使空氣流通、眼睛直視前方或凝視遠方景物,或者吃些酸鹹零食。
藥物性預防:
使用含抗組織胺成份、極易在西藥房買到的暈車藥(如保耐暈 Bonamin ),或者使用近年市面有售的 scopolamine 暈車貼片,使用方便,且較不會嗜睡。


抽筋( muscle cramps
抽筋,是骨骼肌發生不自主的收縮強直,引起劇烈疼痛並失去自主運動功能的症狀,其促發因子為肌肉疲勞、局部低溫、電解質流失及突然用力的肌肉運動。
抽筋的預防
應先做好腿部的保暖,並注意水份、鹽份的補充,以及適當的休息。
抽筋的處置
應即刻覓地坐下或平躺休息,待肌肉自然鬆開,或是往肌肉收縮的反方向輕拉,如:大腿抽筋可彎曲膝蓋,小腿及足底抽筋時可伸直膝關節,將腳板輕輕往上(近心端)推;同時,為傷者補充鹽份及水份。如有攜帶普拿疼或其他非類固醇消炎藥( NSAID ),可即時服用止痛。



水泡( blister
水泡,是由於皮膚受摩擦拉扯,表皮層受傷產生間隙、中間填充組織液而形成的,有時會出血而形成血泡。大部份的水泡是由新鞋或不適腳的鞋子所造成的。
水泡的預防
上坡路時可將鞋帶放鬆一些,下坡時則將鞋帶綁到適當緊度,使足背能均勻受力;此外,可穿兩層襪子,內層穿絲襪或棉襪,使大部分摩擦侷限在兩層襪子之間。潮溼會使水泡更易發生,須換掉浸溼的襪子或使用粉末保持足部乾燥。如果因為腳型使足部有固定的摩擦點,可購買較厚、粘性較高的透氣膠布,直接貼在摩擦點上。
水泡的處置
一旦水泡形成,就必須引流以減少疼痛。先用優碘消毒患處皮膚,再用消毒(例如用打火機烤)過的注射針或縫衣針,直接穿透水泡引流組織液,注意水泡皮不要移除或掀開;其次,用紗布剪成小塊覆在患處,外層再貼更大的透氣膠布固定。如組織液再次累積,可重複引流步驟;若有攜帶普拿疼或其他非類固醇消炎藥,可口服止痛。


失眠( insomnia
除了營地不好等外在因素外,登山者失眠的原因主要是興奮與緊張、過度疲勞、生物時鐘的改變,以及易為人所忽略的──高山症。
失眠的處置
如果失眠對登山活動造成明顯的影響,而上述的客觀因子無法排除的話,可考慮使用安眠藥。目前較常用的睡眠引導藥物──苯二氮平( BZD )類的鎮靜劑及一些安眠藥(如斯蒂諾斯 Stilnox ),使用時須注意下列三點:
1.   此類藥物均為管制用藥,應依據醫師評估及指示服用。
2.   絕不可在藥效未結束時開車、或從事任何攀登活動。另外,不要在山上首度使用從未用過的藥物。
3.   安眠藥都會有程度不等的呼吸抑制現象,如果你處在一個有可能發生高山症的環境中,或是伴有頭痛、噁心、疲憊等症狀,那麼絕對不可使用安眠藥。
以上資料來源「台灣山岳雜誌」

如有不便刊登,非常抱歉,告訴我們,我們會立刻處理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